进入初中之后,学习科目增加到六、七科,学习内容也逐步加深,这时候部分学生就会因学不得法而成为后进生。稍强一点的初一还能坚持一段时间,但到初二还是转换不好的话,也就在数学学习上步入低谷了。所以,初一学生在智力水平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学法的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怎样指导学生去读呢?
教学中,在学生学会数学语言的“翻译”之后,学生可以像语文英语一样尝试这几种读书方法:一是粗读,即上课前一天预习十分钟,先浏览整篇课文的枝干,然后边读、边勾、边划、边圈,粗略懂得教材的内容及其重、难点的所在,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以便求教于老师或同学。
不要尝试着把整个章节全看懂,花十来分钟明白一个梗概就可以了。二是细读,即在当天课程结束之后抽一刻钟的时间,根据每章节的学习要求,仔细阅读教材内容,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的实质及其因果关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三是研读,即在一个大的章节(比如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学习完成之后,带着发展的观点研讨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编排意图,并归纳要点,把书“薄”,以形成知识网络,完善认知结构。当学生掌握了这三种读法,形成稳固的习惯之后,就能从本质上改变其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
2.初一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
数学学习中,首先学生应当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专心听讲,激活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并使自己的信息接收与老师的信息输出协调一致,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其次,要学会听重点难点,学会听明白教师对每节课所提出的学习要求; 尤其是注意听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的方法和过程; 注意听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 注意听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注意听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课末小结。这样,让学生抓住重、难点,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听课,不仅能大大提高其听课效率,而且能使其由“听会”转变为“会听”。
3. 学生在解题( 尤其是几何证明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次要原因就是学生自己对书写不重视。
尤其是在浙教版教材的学习中,教师往往从初二才开始重视题目的解答书写过程,之前基本是放任自流。这确实可以减少条条框框对学生思维的固化,但对于不能讲思路清晰的写清楚的同学,即便能够解出题目,要清晰的表达而得到全分也是一件难事。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但个人觉得在初一就注重解答过程的写法是利大于弊的。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进行写法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对待习题的写法,一是要学会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
数学符号是数学演算的前提; 二是要在推理的同时学会书写表达,在反复训练中熟练掌握常用的书写格式;三是要注重训练根据已知条件来分析作图,正确地将题目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直观图形,以便于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这样多形式、分层次去强化训练,过好分析关、书写关,就能够在注意严谨性、逻辑性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书写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