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托福考试中,考生讲话的时候,带一点口音是没有问题的——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外语使用者都或多或少带有一些自己特定的口音,各自有各自的特殊口音,他们的发音都不够标准、不够地道,然而这个事实并未影响他们获得满分;这是因为托福考试并不要求考生发音“标准、地道”,即便是4分(满分)评分标准中也只要求“ highly intelligible”。
在托福考试中,读得不准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不至于夸张到每个音节都读得不准。但是读错就致命了,因为把单词读错,会造成考官很可能误解考生话语的含义,而如果读错的单词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考官就可能彻底无法考生话语的含义。
重音把握错误是更为严重、也更为常见的现象。很多单词都有若干个不同词性的衍生词,由于音节数量发生了变化,于是重音所在也往往会发生变化(有时还伴随着某些音节中的元音发生变化),请看economy、economics、economist、economical这几个单词,它们的重音分别都在哪里呢?
平日里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每学一个单词,就最好查查词典,把每个单词的读音都搞清楚,包括那些曲折变化和衍生词的读音、以及多音节单词的重音究竟在哪里(英文单词的重音所在就与中文汉字读音中的声调一样重要)。大多人觉得这个很麻烦,所以不做。结果没过多久,就发展到只有视觉记忆而全无听觉记忆的词汇量积累到根本无法重建的地步,而其后一生都要因此吃亏。
为了使自己有足够正确的、不至于让别人完全无法读懂的语音,自我训练的方法其实只有一个,跟读。另外一个使语流难以理解的因素,也是更重要、更普遍的因素,是不合理的意群划分。在自然语流之中,人们使用长短不一的停顿来划分意群。在讲外语的时候,意群划分不合理,在不恰当之处出现停顿,甚至是很长的停顿,往往会造成不可修复的的缺陷——对方不仅要耗费很大的力气,还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够完全理解那断断续续的语流。
说得快与说得流利不是一回事儿。事实上,我们总是劝解学生有意识地放慢语速。而这样一个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建议,能够带来的效果却是惊人的:因为说得慢一点,所以就不会“来不及思考”,于是就有了更多的精力去良好地组织内容; 另外一方面,由于说得慢一点(实际上只是“感觉慢”而非真正慢),所以,很容易做到吐字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