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试题考查一方面体现出考点要求的基础性;另一方面试题将学科内知识从多角度综合,加大了知识的覆盖面,从而加大了试题的思维容量,考查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全面性。
1.紧扣主干知识,力争“陈”题新做
高中化学的一些主干知识、核心知识如社会生活热点、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离子共存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均是高考试题中的“常客”。近三年涉及以上内容的各地高考题,就是一个很大的“题库”,我们可以将这些高考试题“陈”题新做,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力求推陈出新。选做习题时,注重做后的总结、提炼,掌握知识的“内核”。
2.关注学科特点,加强实验研究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的科学,对实验的考查在实行新课标后的高考中更加得到凸显。近年来的高考中除继续加强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同时,还增大了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覆盖面,同时侧重定量实验、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实验条件的控制,更接近于真实的化学等等。鉴于此,在总复习中,对于实验题,一定要考虑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怎样做?不这样做可以吗?还有没有其他做法?如果对一些实验仪器和基本实验操作还不熟悉,不妨走进实验室。
3.由点及线连片,形成知识网络
新教材按模块形式编写,知识系统性差,同一个知识点分散在不同教材中,而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往往只注重资料、试题,而忽视了教材,容易产生舍本求末现象,在最后阶段复习中,要特别注意回归教材,在读教材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同类归纳、异类比较、纵横联系,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筑成体,建立化学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促进认知结构的重建和完善,为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
4.细节决定成败,养成答题规范
从历年高考评卷时都能看到一些考生在多处因为书写结构式或结构简式不规范、不按要求作答而丢分,这都是考生平时练习随意、书写不规范而造成的。因此在后阶段复习中注意从严要求,规范答题。这些规范的习惯要靠平时严格要求,一点一滴积累,不让“随意”成习惯,养成学习化学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