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小学生在面对抽象运算思考题和应用题方面,特别容易遇到瓶颈,该如何解决?数学这门学科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小学数学是孩子以后学习数理化以及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基础,大多数家长都可以辅导孩子的小学数学,但是如何让孩子从小学数学学习中获得数学学习的能力,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下面小编跟大家分享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好小学数学。
第一,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家长首先应强调它训练思维的功能,其次才是讲数学的实用性。
很多家长认为提高孩子数学成绩的最好途径就是让他们多做题,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做题是为了训练思维,要掌握适当的量。大多数数学偏弱的孩子都有过题海战术的经历,如果只是机械地做题,孩子就会产生厌恶情绪,自然学不好数学。
第二,家长从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数学学习能力。
这里不仅仅是指生活中数学的运用,而是要超越数学本身,让孩子多读课外书,不拘泥于某个学科,应广泛涉猎,尤其是科普书、名人传记等等,要让孩子从书中体会知识的无穷魅力,不断寻找学习的精神动力。
第三,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数感”。
有的孩子在上到小学一年级后,还会把加法运算当做减法来做,多数有两种可能:一是孩子比较粗心大意,还有可能是孩子尚未理解加、减的意义,混淆概念造成失误。家长不要因此过多责骂孩子,最好借助身边的实物给孩子讲解加、减各代表什么。
一般小学一年级学生通过一学期学习训练后,20以内的加减运算不必再靠手指,可凭心算得出答案。但不排除有5%~10%的孩子,由于数感较差,又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导致心算能力难过关。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能失去信心,首先要跟孩子的数学老师沟通,希望老师在校期间能给予适当训练,并及时鼓励。同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数感。
第四、应用题“去情境化”可以从实物入手
在小学三年级,涉及“消元法”的应用题是一个重难点。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知道如何消元,但一旦把问题放到生活的情境里,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如果孩子去情境化的能力比较弱,那不妨从实物开始着手。不要怕麻烦,也许通过实物的例子来循循善诱地指导孩子做题很花时间,但是这样孩子理解起来更容易,以后遇到这类应用题就不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