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应该怎么学,化学学习是否有捷径呢?怎么样才能花最少的精力,而又学习的最好呢?对化学而言,如何才能学好呢?小编总结为以下几点,同学们可以借鉴参考一下。
一、扎实的基础
这里所说的基础,就是以课本为依托,对整体概念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有人说化学是背出来的,这话虽不完全对,但是必要的背诵还是必须的。最基本的,至少你要知道二十多个个左右元素的书写吧,这里所说的二十多个,主要包括前二十号元素:第一周期H,He;第二周期Li,Be,B,C,N,O,F,Ne;第三周期Na,Mg,Al,Si,P,S,Cl;第四周期:K,Ca,Br。这是主族的二十个,Ar属于惰性中考的相对较少的,可以不用记。再加上一些常考的副族元素:Fe,Cu,Zn,Ag。加在一起也不过二十五个元素,至于其他的,属于是可记可不记的类型了。基本上最常见的就这么多了。这些元素,至少要知道它们的元素符号,中文书写,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要求再高点,还要知道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这些东西肯定是要花一些功夫背诵的。如果认真点背的话,应该不超过两天,就可以完全掌握所要求的这些东西。
二、明确的概念
中学中的化学平衡主要涉及定性判断,很少有定量分析。要认识这个概念,按照教材中的内容,主要认识四点: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如果只是从这四个词去判断化学反应的移动,恐怕对付一些简单的题目还没有问题,但是涉及稍微复杂的内容,可能就不够了。那么怎么从这个概念中理解化学平衡的核心并且去很好的应用呢?这一块以后也会做专题介绍,这里就简单说一下,怎去理解才能抓住它的核心。
要理解化学平衡,首先要知道,只有对化学反应才有化学平衡,如果几个物质放在一起,不发生化学反应,也就无所谓平衡而言。所以,对于化学平衡而言,首先是要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它们的改变才能对平衡有影响。它们的改变有哪些呢?出去化合物自身内在的因素,从外部因素考虑,则主要有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下面关键的就来了。这四个因素,是不是都是核心的呢?并不尽然。真正的因素就两个:温度,浓度。
三、清晰的思路
当所有概念全部转换为自己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安心去做题了。但是有的时候发现,做题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顺利。这个原因就在于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做题思路。总结一下,无外乎以下几条:
1、读题;2、记住核心数据;3、思考每个条件的用处,即这个条件可以得到那些结论;4、思考要求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可以完成,解题的关键点在哪里;5、将题目所给条件与解题所需条件联立,看需要哪些转换。
四、从实验中获取灵感
化学的本质离不开实验,实验操作是每年必考的内容,而很多发散性的题目,往往都是以实验的模式出现,因此,对实验内容进行强化很有必要。这块内容等后面以实验的专题叙述。这里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