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备考指导 > 初中辅导 > 初中语文 > 2016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听听专家的复习建议

2016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听听专家的复习建议

  中考语文高度重视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语文素养的考查。2016年语文《考试说明》再度继承传统,保持特色,体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

  考试范围

  1.涉及教材的内容表述与去年一致没有改动,但2016届学生使用的是根据新课标修改的教材。因此,今年中考考查范围涉及的教材是人教版近三年修订后的教材。换句话说,就是全部用修订版教材。

  2.关于默写范围今年的表述:“默写部分考查《课标》推荐背诵的古诗文,以及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其他诗文。”

  默写范围变化一:原来的旧课标背诵篇目改为新课标篇目。

  默写范围变化二:“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其他古诗文”改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其他诗文”。

  积累运用

  第1条:默写“考试范围”中规定的诗文名句。

  第2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误区】很多老师习惯于只复习教材阅读课文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久而久之,学生只关注“读一读,写一写”当中的字词,而忽略了其他常用字词的积累。

  第3条:正确理解和使用常用词语。【误区】有些老师把这一点窄化为“成语的运用”,甚至只给学生做“成语运用”的选择题。

  第4条: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解读】作为一个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对经典作家作品不了解是说不过去的。何况《课标》“阅读”要求第10条中有“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的要求,是对学生语文知识积淀的考量,但难度仅限于“了解”,对于一个初中毕业生来说,是非常简单的。

  阅读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准确概括文章的要点。侧重于整体感知、思路梳理、要点概括。

  2.运用基本的语文知识理解文章。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着眼于运用语文知识去理解文章,强调了语文知识动态运用的意义。“语文知识”包括哪些?新课标是这样归纳的:“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

  3.通过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品味,感受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受到思想情感的启迪和熏陶。侧重于语言赏析,强调语言文字理解和感受力对于阅读的重要价值。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是建立在理解与感受能力基础上的,强调这一点也就是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侧重在“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语文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是指不但能够体现文本重点和难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实施探究行为, 并有所发现、有所创见、有所超越,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问题。

  5.阅读古代诗歌,能做初步的赏析。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正确朗读,能理解文中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作用,能翻译句子,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从初中文言文阅读要求来看,只掌握5个虚词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像“故”“为”等多义词兼有实词虚词用法,“是”“虽”等古今异义明显,如果按原来的理解,这些似乎都不能考查了。还有些词语是实词虚词也有争议。

  6.阅读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领悟作品的情感和内涵;能赏析作品的创作特色。这一条是文学作品阅读要求。文学作品的体彩丰富多彩,不要狭隘地理解为只考小说和散文。

初高中提分热线:192-6656-3658

欢迎咨询孩子的学习问题

初高中辅导,中高考冲刺辅导,线上辅导+线下辅导

一对一辅导、作业辅导、小班课、艺考文化课

咨询热线

192-6656-3658

扫描智能学微信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免费咨询孩子的学习问题,预约本地资深老师辅导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