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SAT的题型显然属于后一种。新SAT技巧性弱了,实用性强了。这种改革让应试准备中的长期战略远变得比短期战术重要得多,旨在培养同学们使用英语的能力。的确进一步撇清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向着素质化教育大迈了一步。 那什么是长期战略?要而言之,就是习惯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和实证性思维。
“习惯性阅读”,就是形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有了习惯,阅读量才会大。阅读量大,那么扫描过的文字就多,常用词汇就会经常在不同的语境中出现,词汇量会随之增加。没有阅读习惯,书读得少,则常用的单词也不经常出现,造成词汇量小。万般无奈,只能抓起词汇书来背。时间都花在背单词上,阅读时间就更少了,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这里小编要特别强调的是,阅读要尽早提升一个台阶。只有在阅读上早下功夫,才能积累词汇并提升阅读速度,能够早日不费劲地阅读简单的英文报刊,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阅读量。阅读量一大,单词积累的速度就加快。可惜,许多中国学生将时间过多投入在听说上,阅读速度慢,词汇量积累缓慢,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批判性阅读”,意在强调阅读的批判性和分析性。
比如,大学的阅读,往往都是多声道的文本。作者在提出见解前,往往引申前人重要的结论,然后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这是基本的学术规范。我发现,许多中国学生缺乏这种意识,刚读懂了几句,就觉得那是作者的意思,马上去勾选项。其实,这往往是作者引用的观点。旧版SAT中,这样的陷阱就很多,新版的陷阱也许更多。所以,从一开始就必须进行思维训练:文字不仅仅是叙述事实,而且有着作者的倾向、观点和分析,都必须一一把握。
“实证性思维”,新版SAT 的核心。
实证性思维涉及到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写作不再是命题作文式的任意发挥,而是更接近英语AP考试的范式:阅读一个论点,然后写个批判性的回应。回应中的所有观点,都必须立足于考试所提供的文本中的证据。在阅读部分中,也同样如此。当你勾了一个选项后,必须接着寻找证据来支持这个选项。阅读文章往往还配合各种图表和数据。这样,整个考试所检测的能力,和读大学时面临的挑战越来越贴近:你要不停地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反证对手的观点,要不停地写读书报告,有理有据地评价有关的学术着作。
非小说阅读
新版SAT特别加大了社会科学和历史方面的内容,更贴近美国高中的课程。而美国高中则是以“公共核心”课程为指针,这个“共同核心”的建构者就是David Coleman。他先为高中建立了“共同核心”,然后主持大学委员会,力推SAT改革。所以,高中的“共同核心”和新版SAT 其实都是在一个人的领导下创造的。而共同核心的一大亮点,就是推行非小说阅读。
美国中小学的英文课,也主要是小说阅读。但是,学生毕业后,大概99%所需要的是非小说阅读,对于非小说阅读,基础教育在这方面都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如今SAT的转向,应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但对中国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