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生家长和升学顾问在初期互相了解交谈的时候,往往最先提起的话题就是标准化考试成绩(以下简称标化成绩),包括学术考试SAT(或ACT),语言考试托福(或雅思),这两项考试是最为常见两种标化要求。
“你考过试了吗?考了几分”
“这个分我能去什么学校?”
几乎成为学生家长和顾问之间互相考核的第一步。
其背后的逻辑是否真的符合美国大学招生录取的游戏规则?却没有多少人真正在乎。
SAT高分代表了什么?在我们看来是什么?
SAT作为美国大学入学学术考试的一种,诚然具备了一定选拔人才的能力。该考试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录取方了解你的学术水平——起到同样作用的,还有申请者的高中平时成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GPA,或者绩点)。
而由于某些中国高中校方可以更改学生平时成绩,给出的GPA与真实情况不符,因此部分美国大学开始认为,美方设立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更具有参考价值。于是便出现了以下这些怪象:
1、拿着修改后较高GPA的学生,开始通过各种手段追求标化考试高分。因为如果按照自己真实水平考试,“高GPA,低SAT”的事实,会极大影响大学录取结果。
2、从未修改GPA的学生,原本按照自身水准考取的标化成绩,担心在“水涨船高”的分数面前没有竞争力,于是一次次向满分冲击,希望分数高一点,再高一点。
更多情况下,不论GPA是否匹配自己的标化成绩,“标化高分先考出来,GPA再想办法”几乎成了中国特色。
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