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文章开始之前,我希望您回忆一下自己平时和孩子相处的片段,也回忆一下自己的青春是在和父母怎样的相处中度过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来说是不善于表达感情的,特别是父母和孩子。天天朝夕相处,生活在一起,很少有父母会说孩子我爱你,孩子也很少说爸爸妈妈我爱你。父母与孩子不直接用言语表达爱,当然也更少用其他的方式表达爱。加上中国父母很吝惜表扬,而且成人和孩子想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父母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和孩子沟通,这样长期下去,就会对亲子关系造成不好的影响。
我曾经见到过这样的孩子:一个四年级的女孩,站在校园里对自己的妈妈大喊大叫,斥责妈妈的种种不如己意,妈妈不敢干涉孩子的生活,百依百顺,孩子任性惯了,更加不会体谅父母乃至他人,走入社会必然会碰壁,我们已经见惯了现在孩子遇到一点点挫折就轻生寻死的例子,不是吗?我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家长:在我的家长会结束后,在所有孩子和家长面前,因为孩子的数学成绩未能达到所愿,而大声斥责孩子,并且当场撕碎了孩子的数学卷子,孩子痛哭流涕,在所有同学面前丢了面子。而不止一次的,爸爸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对孩子大打出手。在生活里,孩子更是无比惧怕和爸爸交流沟通,而性格逐渐趋于内向和自卑,性格上渐渐出现缺陷,避开人群,在与人交往上出现障碍,甚至影响到孩子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那么,出现这样的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向老师咨询学习方法,与家长们交流孩子学习秘籍,就加入官方QQ群:99107564。
1、不能够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能够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来对待。我们家长总是一副凌驾于孩子之上的姿态去批评孩子,更喜欢以经验去去指挥和评判孩子的行为和生活。
2、家长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很多家长喜欢去以自己认为的方式去指导学生,而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3、太多批评,太少表扬。家长看不到孩子的进步和优点,满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
4、缺少与孩子心的沟通和交流。我们习惯于去指导,而从未静下心来和孩子谈一下:你今天过得如何?你希望如何处理这件事?
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在和孩子之间出现问题时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应该和孩子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关系。无论是“独立意识”与“权威意识”的矛盾,还是代际差异,还是期望与现实的矛盾,都与父母的观念有关。不更新观念,不能用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和子女沟通,就不可能有科学、适当的沟通。所以,父母一定要更新观念,正确审视自己的意识、期望,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过程,正确认识子女社会化过程的现况。在此基础上,寻找科学沟通的契机,进行科学的沟通。
其次,和孩子沟通时,要真诚、耐心。家长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心灵倾听者。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其耐心得沟通和交流。
第三,要建立和孩子的彼此信任关系。答应孩子的事最好不要食言,不要让你的信用在孩子那里透支。只有孩子愿意信任你、依赖你,才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你,才会真诚地和我们沟通和交流。
第四,对孩子多一些赞许和表扬。当孩子表现出努力和进步的时候,要及时地给予一些赞许。告诉他:孩子,你做的很好,如果。。会更好的。而不是:你这次又没有达到目标。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我们应该告诉他的是:孩子,如果你如何做,是不是会更好呢?
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赞同,所有的父母也都希望了解孩子的心事。如果我们可以和孩子平等相处,真诚相待,我想我们和孩子的沟通会畅通无阻的。
获取更多信息请添加微信公众号:ps1v1_edu,或加入QQ群:99107564获取名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