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应试教育来讲,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和学生对“标准答案”知识的传授远多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和当前的教育环境、学习时间成本有关。但人的智力发展与其智力开发时期的方法关系重大,那么在学生的智力黄金发展期,如何在保证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一个释放伸展的空间。智能学辅导小学辅导老师的“和田12 法”给大家做出了一些分析。
一、什么是“和田12 法”
“和田12 法”:就是根据12 个动词(加、减、扩、缩、变、改、联、学、代、搬、反、定)提供的方向去设问,进而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和田12 法又称和田12 动词法、和田创新12 法、和田创新法则等。它是我国创造学研究者根据在某小学进行创造力开发工作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创造技法,包括学校师生在内的许多人集体劳动的成果。
1.加一加
现有事物能否增加什么(比如加大、加高、加厚等)?能否把这一事物与别的事物叠加在一起?例如:橡皮和铅笔加在一起组合成带橡皮头的铅笔,收音机和录音机叠加就形成了收录机。
2.减一减
现有事物能否减去些什么(如尺寸、厚度、重量等)?能否省略或取消什么?根据这一思路,简化体汉字就是繁体汉字减一减的产物。
3.扩一扩
现有事物能否放大或扩展?幻灯、电影、投影电视等就是扩一扩的成果。
4.缩一缩
现有事物能不能缩小或压缩?袖珍词典、压缩饼干等就是缩一缩的成果。
5.变一变
现有事物能不能改变其固有属性(如形状、颜色、声音、味道或次序)?彩色电影、电视正是黑白电影、电视变一变的产物。食品、文具等方面的不少系列产品也是根据变一变的思路开发出来的。
6.改一改
现有事物是否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改进?这里的改进是对原有事物的不足之处而言的,因此可以结合缺点列举考虑。和田路小学的一个学生曾根据这一思路发明了多用触电插头,并在国际青少年发明竞赛中获奖。
7.联一联
现有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能否利用这联系进行发明创造?干湿球温度表就是根据空气温度和湿度之间的联系开发出来的新产品。
8.学一学
能否学习、模仿现有的事物而从事新的发明创造?传说鲁班从茅草的锯齿形叶片把手掌拉破得到启发,进而模仿草叶边缘的形态发明了新的工具——锯,这就是学一学的典型事例。
9.代一代
现有事物或其一部分能否用其他事物来替代?替代的结果必须保证不改变事物的原有功能。这一思路在材料工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许多合金、工业塑料、新型陶瓷材料等都是这一思路的成果。
10.搬一搬
现有事物能否搬到别的条件下去应用?或者能否把现有事物的原理、技术、方法等搬到别的场合去应用?用嘴吹气会发声的哨子,搬到水壶口上,就产生了能自动报告水烧开了的新产品;搬到鸽子身上便转换为鸽哨,不仅能指示鸽子的行踪而且能提供悠扬的乐声。
11.反一反
现有事物的原理、方法、结构、用途等能否颠倒过来?这是要求逆向思维的思路。吸尘器的发明就是成功的一例。起初是想发明一种利用气流吹尘的清洁工具,试用时发现导致尘土飞扬,效果很差,结果反其道而行之,发明了吸尘器。
12.定一定
对现有事物的数量或程度变化,是否能做一些规定?这是一种定量化的思路。定量化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渐精确化的标志,也为创造发明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典型成果:尺、秤、天平、温度计、噪声显示器等。
二、“和田12 法”应用案例
1. 加一加:某工程学院附中的学生利用“加一加”的技法发明了带水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