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虎爸狼妈”纷纷在香港、美国出现,“中国式家长”开始让全世界感慨。可以说,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望子成龙的,但有些教育方式却有待商榷。“糖”是表扬鼓励,是对孩子天性的顺应,“钙”是要孩子知道自强自立,“盐”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挫折苦难。这三样在教育中都不能丢 。孩子进学校就像是进了一个黑洞洞的房间,成年人要帮他打开灯,让孩子在灯光的指引下不再害怕勇敢地探知。
新学年已开学两月有余,各种忙乱渐渐归于平静。入学升学的慌乱之后,一些理性的思考就出现了,每当这个时候各种教育观念的讨论就会格外多,比如:“中国式家长”的几个误区、溺爱毁掉孩子一生、是留学还是移民……
细看之后会发现,很多被热议的理念并不是新鲜话题,反反复复中必然有些不合规律的认识混在其中。
都说中国的家长焦虑,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家长对孩子太过关注。其实,爱子之心自古有之,但是,显然过往的中国家长没有如此焦虑,说到底,正是一些被当做宝的观念误区让家长们奇累无比。
万变不离其宗,教育也不例外。
误区一:只给孩子“糖” 不给“钙”和“盐”
如果翻开5~8年前的报纸,经常能看到与“减负”相关的报道,说的主要是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和家长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由这种负担所带来的焦虑在家长中蔓延,甚至孩子没出生就着手为其今后上学而铺路。
“我们班上有个孩子几乎天天迟到,有的时候甚至迟到两节课。”某所知名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张老师说,当他找到孩子家长,希望家校配合共同督促孩子时,没想到这位妈妈却不以为然地说:“醒不来,说明孩子没有睡够,让孩子每天早上那么早上学太残忍、太不遵从人性了,我们至少要让孩子睡到自然醒。”
“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形成规则意识、时间观念,好的习惯是会跟随孩子一生的。”张老师说。
近年来,整个社会都在一边倒地批评中国的教育压制了孩子的天性、批评中国孩子的学习缺少趣味性。于是有些家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为放纵孩子就是在追求天性。这位妈妈更是找到学校,说自己家孩子将来肯定是要到国外上学的,所以,希望学校“不要按照中国的那一套管自己的儿子”。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糖、也需要钙,同时需要盐。“糖”就应该是表扬、鼓励,是对孩子天性的顺应,主要针对低年级段的孩子;“钙”是要孩子知道自强自立,主要针对中年级段的孩子;“盐”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挫折苦难,“对高年级段的孩子就该撒一把盐了。这三样在教育中都不能丢,可是今天的孩子只有糖,没有钙,更谈不上盐了。”
“现在的孩子普遍缺少学习的动力,”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说。其实这种动力的缺失跟他们一直泡在“糖罐”里有关,当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意识不到自己还需要拥有不断克服困难的能力时,怎么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误区二:学习好的孩子=数学学得好的孩子+语文学得好的孩子+……
“周一语文、周二英语、周三钢琴、周四休息、周五作文、周六羽毛球、周日奥数。”
这是一个小学五年级孩子每周放学之后的另外一张课表,在北京拥有这样一张课表的孩子并不是少数,有些孩子的课表甚至比这个还要丰富。 好在,现在已经有很多教育专家意识到了小学课程的融合问题,模糊学科之间的界限,给孩子呈现真实的世界。
不让家长给孩子报太多的课外班,并不是阻止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用力,关键是要找到正确的方向。“我多么希望我们的老师、家长看孩子的时候,不是把他们看成‘语文’的人、‘数学’的人,而是先看到一个完整的人。”。
误区三:高知父母=高质父母
都说北京的房价贵,其中学区房的贡献不少,而在学区房中尤其以海淀中关村地区的是贵中之贵。
为什么?“那么多孩子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孩子也一定错不了。”这是很多为孩子选“圈子”的家长内心的逻辑。
但是,这样的家长却经常在孩子的成长中“帮倒忙”。高知父母多是应试教育的胜利者,他们中的不少人按照自己曾经的经验只注重学习成绩,甚至从内心不尊重孩子的学校及孩子的老师。
很多老师都会说这样的一句话:让儿童站在最中央。这句话并不是让儿童成为中心,而是说学校教育要把孩子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把学校和老师放在学校的中心。
这句话同样也适合焦虑的家长们。焦虑的家长急得“乱投医”时,不妨停下来,让一切回归到教育的本源,想想孩子的成长需求是什么,研究一下孩子的成长规律,即使不能马上找到解决办法,至少可以降低被误区引着走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