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暑假一结束,很多可爱的幼儿园的孩子们就要步入小学了,而孩子们的父母也要成为小学生的家长了。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关注到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所要面临的变化,家长应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一、关注幼小衔接孩子面临的变化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通常面临着下列五个方面的变化:
1、课堂教学的变化。
小学中正规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和发现的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在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活动方式,提倡在玩中学,学中玩,即使是正规的课堂教学,也是以孩子为主体,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去安排丰富有趣的活动方式。而小学以书面语言为主,强调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和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训练,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孩子面临的是每天早上一到校的早读课,上午三节课,下午三节课的课堂教学,每一节课必须上完40分钟。由于小学教育要求的知识性、系统性比较强,所以大多是以老师的讲解引导为主,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孩子还必须完成一定量的作业。
2、行为规范的变化。
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进入小学以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在幼儿园,孩子有许多自选活动的时间和权利,而到了小学,学生的自选活动就很少,大部分时间必须服从统一的要求。
3、人际关系的变化。
首先表现在师生关系的变化上。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生活照顾比较多,比方说:穿衣、吃饭、喝水、上厕所等等,老师像父母一样照顾孩子,并参加到孩子们的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一种亲情关系,在孩子眼里,老师就像妈妈,孩子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乐意与老师分享。另外,幼儿园的学习活动对孩子的要求比较简单,不需要作业书写,孩子的学习活动非常轻松、愉快。而进入小学就不一样了,小学老师由于要完成教学任务,她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的机会较少,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也主要在课堂上,师生个别接触的时间很少,新入学的孩子就可能会感到这种新的师生关系有些不能接受,甚至感到生疏和压抑。另外,孩子进入小学后,与在幼儿园朝夕相处的同伴分离,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很多同学都不认识,这就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
4、学习环境的变化。
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轻松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有作业、受老师支配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如果孩子不能很快适应,那么就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学习障碍。因此,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
5、家长和老师期望值的变化。
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家长和老师主要考虑的是孩子的营养、心理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孩子在幼儿园吃好,玩好,学习好,与同伴相处好,我们所期望的是孩子活泼,快乐,健康。而一旦孩子入了小学,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值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习而减少了孩子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
二、面对变化家长应该怎样去做
1、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向往之情。
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孩子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孩子要上小学了,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重大事件和转折点。我们作为家长,除了在物质上做好一切准备外,还要特别注意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情绪氛围。平时您可以在与孩子交流中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你长大了,上小学了,爸爸妈妈真高兴”、“看我们家的小学生,做起事情来就是不一样了”,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高兴,为自己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感到自豪。您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准备上学用的各种物品,可以带孩子走走去上学的路,您也可以经常抽空带着孩子到小学校园转一转,乘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再比如,当孩子拿着书,缠着您讲故事时,您乘机告诉他:“等你上学了,自己就能读故事了。到那时,你就可以当爸爸、妈妈的老师,可以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了。”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我们有的家长喜欢唠叨,望子成龙,“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考第一名。”家长将这种渴望过多过早地转嫁给孩子,这样做会令孩子感到压力骤增,与幼儿园的“玩”反差太大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绪。另外,干万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等上了学,让老师好好批评你!”“你玩不了几天了,上学了你就没时间玩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家长们应该避免这样的不当言行。
2、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我常常听到,孩子上学了,还要爸爸妈妈给他喂饭;让爸爸妈妈替他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像这样,我们做父母的的确很辛苦,而孩子也越养越懒了。如果孩子在进入小学以前具有一定的生活技能与自理能力,那么对其入学后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将有很大帮助。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已,孩子动作慢,能力差,肯定会影响他的学习。
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朋友们应该明白: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在孩子入学以后,要让孩子自己准备学习用品,每天做完家庭作业,自己收拾好书包,并根据课程表自己准备第二天上学用的书本、削好的铅笔等学习用品,一样不少地准备齐全,这样做既可避免第二天早上的忙乱,又可保证第二天能够带齐学习用具,不形成“丢三落四”的坏毛病。刚开始的时候,您要在一旁耐心指导孩子怎样收拾学习用品,应该怎么样摆放整齐。这样让孩子自己坚持一段时间后,您就可以慢慢放手了。再比如自己将衣物穿戴整齐,学会系鞋带,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帮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这些基本的自理能力都需要现在就开始培养。
3、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好的习惯,将让孩子受益终身。培养好的习惯,其实就是在寻找一种成功的方法,习惯是经过反复增长、反复训练养成的生活方式。而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主要在小学一二年级。所以,从现在开始,您就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1)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习惯。握笔姿势:拇指食指执笔,中指托住笔。我们可以用这样一首儿歌来帮助孩子记住握笔姿势:老大老二对对齐,中间留条小缝隙,指尖笔尖一寸长,老三身上架铅笔。我们的孩子现在已经开始用笔在写写画画了,所以请家长朋友们回家一定注意看孩子的握笔姿势是否正确,因为错误的姿势一旦形成,再改就非常困难了。坐姿:头要正,腰挺直,脚放平,做到三个一(胸离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书写要工整,横平竖直间架合理(依照书先看再描最后落笔)。要培养认真写字的习惯,例如在书写生字时,要求孩子做到“三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眼睛要看清字结构;心到,字形要牢记心中;手到,字写得正确美观。培养习惯要讲究措施,如:可以经常在家展出孩子写得漂亮的作业,在展出的作业上给他写出一些激励的评语,家里来了客人也让客人看一看,再积攒小星星, 告诉孩子攒多少颗小星星就可以向家长提一个合理的要求。长此以往,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加强,兴趣变得越来越浓。这样,认真写作业的习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2)培养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我们建议孩子放学回家后,先喝点水,吃点水果,然后就要开始完成家庭作业了。做作业的时候,一个人单独在一个专门的书桌旁学习,不要打搅他。每学习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休息10分钟。当孩子碰到不懂的问题,您千万不要马上回答他,要等作业做到最后,实在不会的时候,您才去帮助他。不光是要让他养成思考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学习的效率。假如,一会儿问:“妈妈这个字怎么写啊?”一会儿又问:“爸爸,这道题怎样做呢?”以后孩子做作业就会很慢,也不会独立去完成。不过,一年级有的题目中很多字不熟悉,您也可以采取先把题目都念完,孩子再做题。等孩子完成作业以后,先让孩子自己检查,您一定要看孩子的作业,一看学习态度,看书写是否认真;二看答题情况,能了解孩子是否掌握了今天的学习内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您不仅要检查孩子写的作业,还要重视读的作业。比如,有时老师会让孩子熟练地朗读或背诵课文。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家长会认为作业太少了,或者有时候作业少了,就给孩子多布